您现在的位置:365线路检测中心>>家庭教育状况监测中心>>资料下载

    赵为粮书记在全市家校共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教育工作通报2015年29期)

    编辑:冯有余 审核:家庭教育 来源:市教委 发布时间:2015-09-17 浏览次数:

    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全市家校共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赵为粮

    (2015年6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九龙坡区森林小学召开全市家校共育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刚才,市教育评估院、区县教委、妇联、市教委关工委和部分学校的代表就家校共育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市妇联的张主席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家校共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家校共育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家校共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五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将有大批今天的青年学生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从现在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将主要落在现在的中小学生身上。我们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高度,提高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认识,在教育实践中推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沟通融合,形成强大合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是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家庭教育,具有起始性、榜样性、亲情性、个体性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是终身性的,对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而言,处于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位置。孩子生下来一睁眼看到的就是他的亲人,就是他的父母。这个时候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的学习已经开始了。国际上有个科尔曼报告,他们研究黑人和白人的孩子为什么学习会有差异,一开始以为是黑人学校的条件不好,后来发现其实根本原因是家庭背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家庭教育从根本上影响和左右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学校教育深刻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树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观,如果忽略了家校合作,不重视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的薄弱就会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制约因素。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家校联系,尊重并重视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不断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应,从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家校共育是破解当前未成年人教育难题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最近网上爆出的一名初中女生遭受一伙未成年女生暴力凌辱的视频,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研究当前未成年人问题的成因及背景,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因素。今天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几代人宠爱集于一身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不良思想、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未成年人社会性问题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社会因素。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急速的变革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秩序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社会中各种复杂的不良诱惑,使抵抗力不强的孩子们沉沦、颓废,甚至滑向泥潭。三是学校因素。这些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迅速膨胀,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极少数学生成了学校管理的盲点,导致一些未成年人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单靠学校教育,或单靠家庭教育都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家校教育缺乏配合,是学校教育难以见成效的最重要的原因。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是我们解决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现实抉择。从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空间来看,家庭教育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科学、完善的育人网络,发挥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所以,抓好家校共育工作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当前家校共育的主要工作

    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际,我们应当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家校共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有效机制。

    国家七部委颁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对家庭教育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我委近期与市妇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对全市家校共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各区县要认真贯彻实施。区县教委要与妇联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牵头抓好家校共育工作;要紧紧依靠各级关工委,发挥“五老”作用,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各中小学作为办学主体,在家校共育工作应发挥主导作用。各区县和学校都要制定家庭教育的专项规划,学校要普遍成立家长委员会,创办业余家长学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度化、常态化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不断完善支持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创设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探索、总结和推广家校共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二)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将家长由学校教育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的重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改变学校管理中家长的作用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状况,形成有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机制和家庭与学校相互支持配合的教育局面。学校要尊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可以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学校有关的会议,鼓励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要广泛开展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促进家长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要制订区县统一的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督查,形成家长委员会的规范运行机制。策划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家校共育系列活动。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各中小学要组织教师广泛开展家访活动,促使教师走进学生家庭,主动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共育的联系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加强家校共育的指导和培训,提升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的教育质量

    家校共育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校共育的指导和培训。区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组织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家校共育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沟通家长、指导家长的能力。学校要主要通过家长学校来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工作,要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对家长的培训要重视三个方面,一是观念上引导。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自觉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二是知识上辅导。通过专家讲座和专题学习活动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三是方法上指导。我国具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历史传统,出现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教子佳话。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的寇准母亲的教子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刘备遗诏……这些无不给人以深刻启迪。要引导家长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家校共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家校共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要注重对家校共育开展现状调查,尤其是针对家校共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调查,把握家庭教育的特点与趋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根据家校共育现状研究相应的对策,要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组织家庭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要开展现代网络信息条件下的家校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特殊儿童、特殊家庭等家校共育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家校共育的调查研究,提高家校共育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创新家校共育的模式、载体、方式和方法,使家校共育随时间、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五)整合社会资源,使中小学家校共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各区县(自治县)教育部门、学校要和妇联、关工委一道,积极争取文明办、文化、民政、卫生计委、公安、媒体以及其他关注妇女儿童权宜和青少年成长工作的社会组织的支持。创造条件将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和整合,建立具备集学生社会实践和家庭亲子活动相融合功能的教育实践基地。逐步形成学校组织、社会支持、媒体策划和宣传、家庭参与、基地配合的“共育格局”。要给予青少年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做好宣传、推动、组织和关心帮助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残障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通过恰当的方式实现教育补偿和问题矫正。对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成长环境恶化而导致的行为问题、学业不良等要在教育的总体安排中予以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特殊家庭、特殊学生群体的不良教育状况。

    三、加强保障,不断提高全市家校共育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和市妇联一道,加强家校共育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统筹实施等工作,要重点督导检查各区县(自治县)教育部门履行管理职责情况。市评估院家庭教育监测中心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作好调研、指导工作,引领全市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各区县(自治县)教育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职责任务清楚,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家校共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各中小学要将家校共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进家校共育,确保工作实效,形成常态机制。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站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家校共育工作。要积极借助教育刊物、教育网、宣传栏、板报栏、专题展板积极创办校园小记者社会实践等媒体和宣传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要加强家校共育先进经验、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三)强化条件保障。各区县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妇联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家校共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资金、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拓宽家校共育工作网络,逐步形成学校组织活动、媒体策划和宣传活动、家庭参与活动、基地配合活动的“四轮驱动模式”。

         同志们,让我们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切实抓好家校共育各项工作,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配合与良性互动,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不断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教育工作通报

    第二十九期.doc

     

365线路检测中心 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电话:023-67001769/67715619/67716119 传真:023-67006145
网址:http://www.fsxunyou.com 电子邮箱:cqspgy@126.com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欧式一条街兴隆路20号 邮编:400020

渝ICP备12008056号-2